▲产业功能区内,工人正在忙着生产。
引入全球顶尖康复技术,努力打造卒中全病程管理生态圈;供冷微网技术首次落地中国,有望在供冷、供热方面分别实现35%、50%以上的节能率;加快研发某新型直升机分子筛氧气系统,确保年内完成设计定型……10月30日,记者走进部分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以及功能区企业探访发现,成都企业坚持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研发来助力完成年度目标,而一些外资项目的落户,也为成都产业建圈强链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引入顶尖康复技术
打造卒中全病程管理生态圈
在成都医学城,一幢新落成的建筑在秋日的辉映下格外耀眼,它就是勃林格殷格翰霁达(成都)康复医疗中心,这也是该公司在国内落地的第二个项目。
据悉,项目包括线下实体康复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将德国标准的卒中康复治疗及全球顶尖康复技术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数字化、规范化及专业化的“德国金标准”健康管理服务,努力打造卒中全病程管理生态圈。该中心今年3月动工,短短7个月已进入载体改造及装修阶段。
“成都通过重点企业专班机制和各类制度创新,及时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该中心院长潘锦宇介绍,目前员工招聘已经完成,有望在今年底正式投运,为成都、四川乃至中西部患者提供“德国金标准”卒中康复服务。对于为何投资布局成都,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医疗资源丰富,形成了集教研药医康养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生态闭环。此外,市区两级在招商引资和健康产业扶持政策上,也采取了诸多创新举措。
市投资促进局外资促进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在蓉外资企业“娘家人”,将持续会同区(市)县搭建好政企沟通交流平台,持续深入做好外企服务和助企发展,坚定企业在蓉发展信心,服务外商企业在蓉深耕。
引入供冷微网技术
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项目的一大亮点是,供冷微网技术首次落地中国,并成功运用于区域供冷和供热,有望在供冷、供热方面分别实现35%、50%以上的节能率。”新加坡能源集团成都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将成都作为战略规划部署中的重要一环,项目的落地将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据悉,项目包括中国城市绿色能源管理总部项目,以及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起步区)能源服务改造项目等。成都将以项目落户为契机,共同布局智慧能源改造和运营管理业务,力争打造全市首家都市“碳达峰碳中和”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和展示中心。
去年10月,拟投资2000万美元的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起步区)能源服务改造项目启动,这也是该集团在川实施的首个建设类项目。项目主要对产业中心的排水、消防、电气、暖通等能源系统进行智慧节能改造,实现高效供能和节能降耗。“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并于今年9月达到交付标准。目前,第一批客户已进入产业中心装修。”产业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希望外资企业将更多、更好的项目布局成都。”在10月18日召开的成都市2022年高质量利用外资暨成都市重点外资企业交流会上,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外资企业将更新、更前沿的技术带到成都,共同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企业、配套企业布局成都,实现互利共赢。
航空分子筛氧气系统
行业排名居全国第二
在成都康拓兴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看到,工作人员身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紧盯操作台上各项数据、零件等,并在各自岗位上熟练操作,现场忙碌而有序。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某新型直升机分子筛氧气系统的关键阶段研发工作,确保在年内完成设计定型,同时还在进行另一型主力直升机分子筛氧气系统的批量生产任务。”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柳应龙介绍,公司成立于2004年,自注册以来一直扎根成华,主要从事航空地面测试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在2014年为某型直升机研制配套了用于飞行员高空生命安全的分子筛氧气系统,填补了国内直升机分子筛制氧系统的空白。目前,其核心产品航空分子筛氧气系统,行业排名居全国第二。
前段时间,因公司所在的生产经营场所面临整体规划调整,若生产经营场所发生重大变更,需上报重新审查,且耗时较长,在此期间势必造成生产经营业务的中断。
“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管委会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多次协调多个部门,不仅为公司争取到了在现有地址继续办公的机会,还规划了一块场地供我们建设新基地。”柳应龙激动地说。据了解,该公司今年的业绩增长主要体现在某型主力直升机分子筛氧气系统的产值上,大约有近2000万元的提升。为此,公司四季度开展了“百日大会战”冲刺,争取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在四川千里倍益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大早厂区内已是一派繁忙:一台台设备开启运转的声音,生产线上,企业员工正开足马力忙生产,全力冲刺全年经济目标。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文介绍,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康复设备制造商,现拥有国内外专利400余项,正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覆盖个人、家庭及医院的理疗康复、运动康复专业品牌。